发布时间:2013-06-23 被阅览数:1900次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陈明)长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形容词。但所有的语言都将表达4个字??波澜壮阔。
今日上午,建川博物馆聚落内长江漂流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场波澜壮阔中激起的浪花朵朵,最终陈列其间。而对亲历此次长漂的队员们来说,纪念馆的建成是对过去的奠念,亦是夙愿的尘埃落定。
桥下建馆
河畔卵石上重现长漂第一人手迹
建川博物馆聚落小龙河河畔,长江漂流纪念馆建于桥下。
沿着卵石阶梯下行,入口处是一幅巨幅油画,描绘出着当年长漂队员们在橡皮艇上拼搏的壮举。馆内几根交纵的石柱矗立其间,四周是透明玻窗,全水泥的天花板上,用竹块印出痕迹。馆内设有“长漂先驱”、“ 长漂壮举”、“长漂永存”3个单元,同时在各个单元中穿插长漂队员回忆文章或故事,以及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科普知识。
长漂第一人尧茂书的手迹静静躺着陈列柜里,这也是目前收集尧茂书参与长江漂流文物中仅见的手迹??一张在重庆做船时给长江橡胶厂开具的收条。“1985年3月31日,尧茂书在重庆做船时给长江橡胶厂开具了一张收条。1986年5月,长漂队派李大放去重庆长江橡胶厂做船,在与该厂交流过程中,该厂领导展示了尧茂书的这张收据,李大放最终说服长江橡胶厂将这张收据送给了他。”据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介绍,该馆展览面积为1100平方米,主要以实物、图片、史料、场景等方式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这一影响深远重大的活动事件。
正式开放
多年梦想尘埃落定,筑起一个共同的“家”
今日,长江漂流纪念馆正式开馆后,成为建川博物馆聚落开放的第24座场馆。但在樊建川最初的规划里,长江漂流并未列入其中。
“当时参加过1986年长江漂流的几名队员找到我,提出希望能建一个长漂纪念馆,整段长江漂下来,去的30个人,走了10个人,明明知道是拿命来搏,但依旧坚持完成漂流长江的壮举,他们的精神太让人感动。”樊建川说,去年11月14日在与长漂队员代表的商定建立“长江漂流纪念馆(1985-1986)”,以永久纪念这段历史后,他就给长江漂流纪念馆选定了风格??从头到尾,彰显铁血、硬汉。
而向樊建川提出想建馆的,正是当年的长漂队员冯春和张国宪。“这是一个20多年的梦想,希望能给走了的队友们一个交待,也让我们内心期盼多年的梦想尘埃落定。”冯春说,得到确认建馆的消息后,当年中国长江科考漂流队指挥部老领导和全国的队友们都很支持,陆续收到了很多照片和实物,“对我们来说,这里装着我们的过去,也算是一个共同的‘家’。前两天,一个队友的女儿给我打电话,说要结婚了。这女孩从出生就没有看到过爸爸,我告诉她纪念馆要开放了,叫她来看看。”
>>特写
忆从前,长漂队员眼泛泪光
长漂队员生死书、科漂队翻船失事的“前卫号”橡皮船……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勾起了今日前来参加开馆、当年长漂队员们尘封的记忆。
“当时我们到了叶巴滩一个跌水群,两条船10个队员,准备先放一条船下去接应,另外的队员坐一条船下去。但是放船过程里,水流太急,绳子抓不住船被冲走了,怎么办?何平把我叫到江边,他说下边的情况大家都不清楚,我们只能下去6个人,有4个人得回去,我们两个要死只能死一个。他说,我是副队长,我必须下去。结果他们6个人就下去了,当时,我就跪在江边,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回忆从前,冯春眼角泛出点点泪光,1986年那次长江漂流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开始职业长漂并培养竞训科漂队员。
长江、雅鲁藏布江、红河、澜沧江……大江大河里都有冯春的足迹,“我们的学费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辙。”冯春说,他想把自己27年来的漂流技术和经验传承下去。
>>背景资料:
在二十世纪的人类的探险活动中,长江是世界上三大长河中最后一条未被人类漂流征服的大河。1977年,美国著名激流探险家肯?沃伦成功地漂流了印度恒河上游。当记者问:“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他手指东方:“中国,长江!”1985年3月,肯?沃伦准备出资9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完成人类首次无动力漂流长江。首漂长江应该是中国人!1986年,以尧茂书为代表的一批敢为天下先的热血青年,合着时代的节拍,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战激流,越险滩,一往无前,胜利完成了长江首次无动力全程漂流的壮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梦想。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科考漂流探险,而且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的伟大壮举。国内外新闻媒体和探险专业人士,对这次长江科考漂流探险活动给与了高度评价。《今日美国》评价说:漂流长江是“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2000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全球25项最惊险、最精彩的探险活动,中国“沿长江划筏顺流而下”,排名第二。
微信公众号
樊建川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