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24 被阅览数:1986次 来源: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刘建)昨日上午,长江漂流纪念馆在建川博物馆聚落举行开馆仪式,这是建川博物馆聚落开放的第24座场馆,20多名原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了开馆仪式。
在二十世纪的人类探险活动中,长江是世界上三大长河中最后一条未有人类全程漂流的大河。1977年,美国著名激流探险家肯·沃伦成功漂流了印度河上游。当时有记者问:“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他手指东方:“中国,长江。”1985年3月,他准备出资90万美元获取长江首漂权,完成人类首次无动力漂流长江。
1985年,尧茂书首先挺身而出:“长江是中国的,首漂长江应该是中国人。”当年,尧茂书将年轻的生命定格在长江的急流中。尧茂书遇难后,1985年9月5日《四川日报》头版,四川日报社记者戴善奎在《长歌祭壮士》一文中,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长漂勇士尧茂书:“为理想千金一掷,终至献身,这是何等可贵的‘当代人品格’!”
《长歌祭壮士》感动无数读者,最终诞生了一支新的长江科考漂流队。他们合着时代的节拍,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战激流、越险滩,以10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最终完成了长江无动力全程漂流的壮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梦想。
《今日美国》评价说:漂流长江是“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2000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全球25项最惊险、最精彩的探险活动,中国“沿长江划筏顺流而下”,排名第二。
20多年过去了,回望当年的壮举,对那个时代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年参加长漂的主漂队员冯春对记者说,“长漂精神”就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他不光在那个时代影响着人们,同时也希望“长漂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微信公众号
樊建川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