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4 被阅览数:3039次 来源:《收藏》
樊建川:“馆奴”渴望再松绑
《收藏》驻京记者 岳岩
2009年,建川博物馆聚落入账2000万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也许仅仅相当于樊建川地产项目某一天的流水,但却足以令人欢欣鼓舞。因为2000万元意味着,建川博物馆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相当,而且还略有盈余,博物馆比预期提前完成了扭亏。2010年,在四川省两会期间,樊建川作为政协常委提出了对民间博物馆建设的9点建议。从“樊9条”中你不难看到,民间博物馆要想生存发展还需要怎样的支持和再松绑。
建博物馆不是拍《阿凡达》
记者: 目前中国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您感觉民间博物馆在这一产业中会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樊建川: 民间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事业,但还不能说它在文化产业上能占什么位置,因为博物馆的产业性很弱,它不像是《阿凡达》这种电影,不像电视、网络文化这种产业那么有效益。
记者:既然产业性很弱,缺乏效益,那么民间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会不会也很弱?
樊建川:我觉得未来民间博物馆还是会发展起来的。过去90%都是国有博物馆,而中国未来30年,民间博物馆将会占到半壁江山。我说的民间博物馆是广义的,包括学校的、企业的、私人的,这些博物馆都会成长起来。
从收藏市场你也能看出来,前30年是藏家在买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逐渐积累到了民间藏家手中,后30年,这些藏家中就有人开始建设博物馆。不仅如此,整个国家也在推动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我们每年农村人口都要减少一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加大。在建川博物馆,我能体会到的就是这种感觉。
开放四年来,建川博物馆每年的参观游客数量都在翻番。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以前人们认为博物馆是一座殿堂,现在人们把博物馆看作学校,是阅历,是旅游,是文化的享受……大众的精神生活会逐渐从看戏、看电视剧、看小说到变成看博物馆。有的人把逛博物馆当成一种休闲,跟散步一样。
记者:人群观念的转变会带给民间博物馆经济效益的转变吗?
樊建川:博物馆重要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文化形象。要说效益的话,我觉得我们博物馆产生的效益至少可以放大10倍到20倍。
比如说,这两年博物馆的游客量不断增加,大量国内外游客慕名而至。他们到我这儿,就是花一张门票的钱,但他们在成都要住酒店、吃饭、购物、坐车,这些钱不是我收的,这是博物馆给成都带来的效益。民间博物馆为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树立城市品牌,增加城市的旅游收入,增加就业都做出了贡献。
记者:你是说,民间博物馆可以为社会做很大的贡献?
樊建川:对。事实上我们整个社会的博物馆都很欠缺,不管是民间博物馆,还是国有博物馆。发达国家平均每1万至10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而我们国有博物馆的总数只有2300多个,平均每60万人才拥有一座博物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考虑,目前博物馆或许还没有发挥出它在宣传、教育、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有的作用。
“馆奴”是如何炼成的
微信公众号
樊建川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