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传承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更是一份中国人民独有的国家情怀。

028-88318000
EN
博物馆
聚落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聚落新闻
馆藏记忆

发布时间:2011-05-17 被阅览数:2479次 来源:德阳晚报2011年5月17日

 
馆藏记忆
博物馆复制的都江堰某家属区震后原貌,所用物品均为当地实物。
博物馆入口处,第一辆进入映秀的冲锋舟。
博物馆的设计之一,从东汽搬来的残缺水泥柱悬挂在从北川拆回来的索桥上方,设计者说,桥的两旁,联系的是过去和未来。
浮雕《尊荣》。
绵竹元素于地震记忆中不可或缺,图为博物馆从绵竹汉旺收藏回的带着部分年画墙体残骸。

设计师以钢筋为主要线条构筑了总4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展厅,却有意让其间的通道显得逼仄不堪……光从钢筋的锈色中穿过来,迅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本报记者董焦摄于建川地震博物馆

□本报记者 张伟 董焦 唐巧

□摄影  董焦

挂满抗震救灾时期诗作的走廊,用残缺的钢筋连接起来的地震地图,以及同样用残缺的钢筋拼接起来的《震撼5·12——6·12日记》,用宏观的角度讲述着那一个月创馆的历史。“钢筋是人们眼中坚固的所在,但在地震现场,你会看到扭曲得狰狞的铁轨。”设计师以钢筋为主要线条构筑了总4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展厅,却有意让其间的通道显得逼仄不堪,工作人员吴志维解释说,这是在还原倒塌建筑的真实感,在他身后,漆黑空间的间隔处,会有光从钢筋的锈色中穿过来,迅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有人说,坚固得并不真实的钢筋也是一种控诉和警醒,但在灾区震后迅速提升的建筑质量中,这已被刻意忘却。

馆区的第一件藏品是个位列国家一级文物的“重器”,第一只到达映秀的救援冲锋舟,如今,它静静搁浅在博物馆以小石子设计的浅滩上,背后的照片还原了当时的救援现场——一群穿着救生衣的人在依靠它运送一名伤员。它旁边的展厅刻着樊建川的震撼日记,似是增加现实感,吴志维指着旁边一个狭小的楼梯,“从这里,你们会走进3年前的世界。”

他快步跳上钢板做的楼梯,楼板发出咣咣的声音,我们于是看清写在每一个楼板间的时间点,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三年前的此刻,山河失色。

3年前,30天

5月12日,星期一。

门标是白色的,被做成手撕日历的模样,挂在门楣上,暖水瓶、自行车等从地震现场取回的实物被安置在脚下,隔着钢化玻璃,保留着尘土满面的残缺面貌。正对门的照片是当天拍的,一个女子左右手各拖抱着一个小孩,踉跄着远离身后的房子。

撕心裂肺哭喊的照片,孩子从废墟中伸出的青紫的手的特写,还有幸存者的无助,都被挂在墙上,或是藏在展柜里。展室黑白色的构造让人顿生肃穆,头顶上黑色字体的“灾情最新通报”在提示着每一个参观的人,截止当天的死亡人数,被埋人数,失踪人数,让你一直身处当天的那一刻,无法逃离。

5月13日,这些数字分别是12012,9404和7841。“一个数字,说出来耗时零点几秒,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樊建川以日记为表现形式的长廊里,这样赤裸裸的伤感存在于这个长达一个月的长廊里的每一天,转折下去,就是5月14日,15日,直至6月12日。

“用日记体,是怕疏漏了哪怕一个小细节,却也最大限度还原了那30天的部分面貌。”樊建川说,疏漏则意味着遗忘,不容半点失误。来自绵竹汉旺的消息被他安置在了5月13日,这是德阳出现在地震馆里的第一次,源于一个被震塌的墙体,墙面上,还有年画娃娃残缺的身体。与之相呼应的,是背景图片上人们正在抢救的、埋在废墟之下动弹不得的孩子们,有救援人员抱出灰色的小身体,有医护人员扶着昏迷的小孩子。

历史就这样凝固在这个狭长的空间里的实物、照片、文字上,让人窒息。“我希望用文物来讲述这段历史,它更真实,更有血肉。”樊建川对这样的记录虽感伤痛,亦复坦然,“如果不记住这些痛和教训,也不会有后来的感恩奋进,也不会有未来的希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度,这个地震馆收集的文物远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宏观,“文物是看得见的历史。”他细数着那些来自灾区、在旁人看来并不起眼的东西,学校食堂最后一次伙食的记录、绵竹年画村的年画墙面残骸和瓦片、国外友人赈灾募捐签名布、可乐男孩薛枭喝过的可乐瓶,还有地震中闻名遐迩的猪坚强……

博物馆甚至收录争议。在地震中感天动地却在一年后被证实并不情愿的吴家芳,以7000元的价格把那辆“背妻回家”的旧摩托“捐”在了这里。“我们还有‘范跑跑’的标志性眼镜,以及当时他正在讲授的那本《红楼梦》。”吴志维介绍说,博物馆是在包容一切的立场下,还原那一个月的全貌,因而在狭窄低矮的展厅里,参观者可以看到意料之外的真实,“我们曾经组探险队进入深山,找回了邱光华的飞机残骸和飞行日记,也顶着余震去大龙潭鸳鸯池,找到了那件带血的婚纱。”

当然也不缺宏大的叙事,出于某种机缘,樊建川甚至收藏到了温家宝总理在救灾现场使用的话筒。国家力量在抗震救灾中的壮怀激烈,同样值得尊敬。

除了伤感和历史,30天里还有感恩和纪念。在博物馆,最早的感恩信息被收录在5月14日,是用墨水写在木板上的,“感谢共产党对灾区人的关爱”,落款是“太平村灾民”。也有“灾区人民感谢您!!!”,落款“文风村三组”。也有表达对部队感谢的,“祝好人一生平安”、“部队全体官兵您们辛苦了”的文字同样被书写在木板上,因为被及时收藏,在3年之后依然在讲述着当时发生的故事。

第一块木板下方,安置着当时的另一种情绪,“安息吧!亲人。”三年前书就的粉笔字令人唏嘘。在5月20日写就的巨大两个字“国殇”后,一段文字几乎书写着所有人对那段历史的心情,“国旗为平民降,汽笛为逝者鸣,蜡烛为同胞燃,泪水为生灵洒。”

最后,这也被归结成一种态度,“眼泪汹涌,眼光坚强”。

3年后,天府依然

地震博物馆的出口处,有一组黄铜铸就的名为《尊容》的大浮雕,上面用隶书书写着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人数——陆万玖千贰佰贰拾柒。数千幅A4纸大小的浮雕组成了整幅作品,每幅浮雕用黄铜为遇难者塑造了面部,背景为抛光的不锈钢镜面,上面刻着遇难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和遇难地点。

雕像的策划者樊建川曾如是阐述这座雕像的寄托:“遇难同胞的面孔用黄铜做成浮雕,是因为遇难同胞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当我们面对同胞的时候,我们会从不锈钢背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逝者对视。我们要努力记住和纪念每一位遇难者的名字和容貌。”

正如同馆内另一件德阳元素十分浓厚的设计,一根从东汽遗址搬迁的水泥柱矗立在连接纪念馆两个接口处的索桥上方,索桥是从北川一个遗址上拆下并修复的原物。馆方阐述是,索桥是从过去走向未来的通道,而高悬的水泥柱则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不要遗忘这段历史,但也需要从历史的印迹中走向未来。

“为民族留下记忆和教训,这就是我能做的最大的慈善。”建馆3年,在樊建川眼中,记录这场灾难,是他在抗震救灾中最重要的职责,“每隔几十年,龙门山脉就可能发生一次强震,我可能遇不到了,但下一辈人可能还会遇到。”他表示,建博物馆的目地,就是为了告诉后人要居安思危,大家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地震,才能为今后做好准备,“包括救援演练、物资储备、地震科普知识教育等才会得到重视,在下一个大灾出现的时候,才能将伤亡降低到最小。”

他还谈到博物馆的下一步计划,为了实现普及地震救援知识的目的,他还准备建设一个地震科普馆。此外,还有灾后重建馆。从受灾、抗灾到反思、重建,樊建川希望通过自己的博物馆,完整地展示这段历史,以警示后人,奋进向前。“灾难既是悲剧,也是体现人性光辉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类铭记和珍藏的历史。”樊建川表示,“我们中华民族多灾多难,重要的是要记住灾难,要有行动。我做的博物馆,就是要为整个中华民族敲警钟。”

这些细微的希望其实已在现有的地震纪念馆里萌芽。在地震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组书于2008年6月12日的句子,类似诗歌,已经悄然脱离了整个馆藏的黑白主线,被设计者以七种色彩书就,标题就是《天府依然》。

“公路抢通了/铁路恢复了/机场通航了/电话通畅了/供水供电供气了/盖碗茶泡起了/龙门阵摆起了/麻将搓起了/火锅开整了/可乐冻好了/学校复课了/农民插秧了/工厂开工了/机器轰鸣了/木板房建好了/伤员开始回家了/亲人团聚了/景区开放了/招商项目又来了/对口援建开始了/唐家山的险情排除了/坠毁的直升机找到了/建川‘震撼日记’开展了……”

樊建川说,这是他们收藏的四川复苏的声音。

4
  • 四川建川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30
    联系电话:028-88318000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

    进入页面
  • 重庆建川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30
    联系电话:023-68960111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付家沟1号

    进入页面
  • 重庆建川海疆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30
    联系电话:023-68960111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九滨路7号

    进入页面
  •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

    开放时间:9:00~17:30
    联系电话:028-88318000‬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

    进入页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建川,樊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博物馆聚落

樊建川的微博

四川安仁建川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2008-2018 备案序号:蜀ICP备1201519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902000020号
技术支持: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四川全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川|樊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博物馆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