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26 被阅览数:3057次 来源:人民网记者 曹华
樊建川说,作为一个民间博物馆的工作者,记录灾难是他的责任。(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他,是抗震救灾战场上特殊的战斗者,为抢救地震实物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他,是一个民间博物馆馆长,为真实地记录地震,在收集实物时被解放军误抓,为建立地震博物馆卖房卖厂;
他,就是樊建川。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仅一个月,推出地震博物馆;
抗震救灾战场上特殊的战斗者 为抢救地震文物曾被解放军误抓
5.12汶川大地震后,樊建川第一时间派车前往灾区,除了运送救援物资,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搜集地震纪念物品。他说,“在灾难来的时候,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与参与这场战斗。医护人员抢救好伤员,餐饮人员做好后勤保障,记者要做好报道,我是一个民间博物馆的工作者,在运送物资参与救援之外,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记录这场灾难,这是我们的职责。”
作为一名博物馆工作者,樊建川知道很多地震实物会瞬间消失,如果不第一时间收集,很容易被破坏。“当时灾区还很危险,余震不断,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的畏惧。”地震中损坏的家具、家电,一些课桌、文件柜,志愿者的衣衫,救援军队的旗帜、现场的标语、救护用的担架、手术刀,还有壮士喝过的茶杯,甚至抬伤员的门板、裹尸袋…….所有与地震记忆有关的东西都成了他们的搜集对象。
震后的第一时间都在救人,而你们却在收集这些实物,有没有人不理解?面对记者的疑问,樊建川很坦然,“只要解释清楚,多数人是理解的。”他说,当时的学校被封锁了,不让进。但当得知我们是收集地震文物的,是为历史留下记忆的,很多人都能理解。
“当时我们想要征集解放军的抗震救灾标语,因为是纸制标语,很容易风化。我们就选择性地撕掉了一部分,结果被解放军抓起来了。后来知道了我们的目的,解放军不仅让我们统一撕,还请我们吃了饭。”樊建川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标语在这里最多可以维持一个月,但在博物馆里可以保存千年。
提及地震实物收集中的困难,樊建川说,每一个过程都很艰难,其中最为现实的就是资金问题。博物馆倾向公益性质,每天的门票只能维持基本运转。作为民间博物馆没有国家的资金资助,但在收集中的每一步又都需要资金投入。为填补资金漏洞,樊建川将其建川集团旗下的部分房地产项目资金转移到了博物馆建设上。但因此前修建其它主题博物馆群落,已耗费了大量资金。同时,由于长期在博物馆方面过多的资金消耗,迫使其房地产项目资金紧缺而基本停止。
没有钱,地震博物馆怎么办?“我卖掉了自己位于成都中心位置的一座写字楼,还有几个好地段的加油站。能卖的都被我卖的差不多啦,接下来,我还得继续出去找钱。” 谈起资金的困难,樊建川似乎有种天生的乐观精神。
“不被理解、资金困难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来自于自身心理上的煎熬。当时我们每天都是在尸体堆上行走,每一次收集都需要直面同胞们的灾难,情感上都会受到一次次强烈的冲击,非常痛苦。” 提及地震时遇难的同胞,樊建川的神情有些凝重。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樊建川收集了很多珍贵的文物,温家宝总理在救灾现场喊话用的话筒、邱光华机组直升机的残骸及其日记遗物、“背妻男”吴加芳的摩托车、可乐男孩喝过的可乐瓶、学生的书包饭票、学校食堂最后一次伙食的记录、范跑跑的标志性眼睛…….
他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完成了地震灾区的主要文物的收集工作。
前来地震博物馆参观的中学生们(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会话说的实物 地震实物收集仍在继续
2008年6月12日,地震之后仅仅一个月,建川地震博物馆“震撼5?12-6?12日记”对外开放,展出了近3000多件地震实物。地点就在建川博物馆刚完成基础建筑的一个艺术馆里。
现在,新地震纪念馆的牌匾、入口处的地震地图,都是用残缺的钢筋连接起来,它们与地震馆的水泥外墙一道,勾起了人们对废墟的记忆。樊建川用大量收集回来的地震实物来展示这场灾难,整个纪念馆仿佛一个被还原的地震破坏后的空间,参观者不时可以经过仿真的场景角落,遇难者、受伤者与救援者在其中,断墙碎瓦,触目惊心。
他说他喜欢那些内涵丰富,能讲故事的实物,这些实物能将灾难凝固。“能用文物的形式把这场灾难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是我非常得意的事情。”樊建川的地震博物馆里收集了地震以来已评出的所有国家一级地震文物10件。现今建川地震博物馆的地震文物数量已达到10万件,三年来参观游览人数达200多万。
三年过去了,樊建川的地震实物收集工作仍在继续,但工作重点转向了与地震相关的后续实物的收集。“或者是一些特别有故事的文物,或者是能够带给人们更多反思的实物。譬如自杀的北川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的日记及其遗物,这是地震一年之后发生的事情。它或许会让人从另一角度去思考震后的心理重建,让我们更多关注对于人性的研究和剖析。”
三年的时间,地震博物馆的主题也在不断扩展。现今在“震撼5?12-6?12日记”之外樊建川还相继开设了子弟兵、志愿者(民众)、学校学生、医疗队伍、地震艺术作品馆五个主题博物馆。他说:“我要用地震实物记录这场灾难中方方面面的实情,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这些文物,可以折射出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坚强、团结、奋斗和挣扎。”
简单的采访中,樊建川一直在忙碌着。(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就如同他自己写在地震博物馆门口的话:短短75年间,家乡连续遭震魔四度重创,遗憾的是,前面的大灾难都未能留下警世的场馆……“包括32年前发生的举世震惊的唐山地震,目前所存实物也非常稀少。灾难既是悲剧,也是体现人性光辉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类铭记和珍藏的历史。”在樊建川看来,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人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难同样需要每个人承担。
“我们知道祖国多灾多难,我们知道多难才可以兴邦,但前提是要吸取教训,铭记灾难。”樊建川表示,今后的孩子们可能还会遇到地震,建博物馆的目地,就是为了告诉后人要居安思危,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地震,为今后做好准备,包括救援演练、物资储备、地震科普知识教育等。
樊建川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地震科普馆,因为钱不够,暂时还没有做起来。此外,对于思考灾后重建馆的建设也在思考。三年的时间由于要不断收集地震遗物,他需要反反复复的进出灾区,每一次的进出变化都很大,灾区的重建速度让他震撼,他也希望将这部分纳入整个地震博物馆之中,让它更为完善。
记者手记:
采访樊建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太忙。员工们说,从文物收集、装修、陈列到找钱,博物馆离了樊建川可能就干不下去。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樊建川一直不离手的有两个东西:手机和烟。手机,是他联系工作的必备品,而烟,则是他的提神剂。
我想,作为一个民间博物馆的一馆之长,一位商人,对于自己的公司,这是一种本该有的状态。
但在建川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份公证书。那是樊建川决定死后将“建川博物馆聚落”全部捐赠给国家的公证。“我只是替国家保存记忆,这些东西是我私人搜集来的,但它们更属于这个国家。”
在樊建川看来,收藏民族记忆不仅是国家的事情,也是民间藏家应该担负的责任。在樊建川心里,能为博物馆而死,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所以虽然忙碌,但樊建川觉得幸福。他说:“我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有意义。因为我是在收藏历史的细节,在完成一本历史启示录。”
这些书包的小主人,他们都还在吗?(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用地震废墟中的钢筋棍拼起的震区地图(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邱光华机组飞机遗骸(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彭州市征集来的地震实物还原图(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国殇(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仿真的地震场景(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地震艺术作品馆一角(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博物馆内为遇难同胞建立的纪念墙(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博物馆内的“震撼日记”(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震撼日记”中每天公布的灾情通报(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生命之舟”(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范跑跑”的标志性眼镜(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背妻男”吴加芳的摩托车(人民网记者 曹华摄)
微信公众号
樊建川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