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民间博物馆群:多件珍贵抗战文物将进京展出
发布时间:2025-04-04 被阅览数:35次 来源:建川博物馆
四川安仁古镇被称为中国博物馆小镇
在这里
有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群
建川博物馆聚落
占地500亩 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33座博物馆静静伫立
博物馆的千万件藏品中
有6000多件是国家珍贵文物
自称为“大馆奴”的馆长樊建川
今年已年近古稀
他说 自己的最大梦想
就是建成100座博物馆
用珍贵文物收藏民族记忆
博物馆是民族的“钙片”
博物馆是民族精神的“钙片”,这是馆长樊建川对博物馆意义的理解。
“实际上我是一个敲警钟的博物馆,小心了,小心了,中华民族一定要自强,一定要团结起来!我们是一条心,只有中华民族有这条心,我们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做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把历史传承下去,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是怎么一路走来的。”
樊建川坚信,博物馆不仅是铭记历史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补给站。
二十多年的文物收藏和博物馆筹办、策展,让樊建川对抗战文物进行了系统梳理,也对相关历史有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仍存在有意无意的“矮化”。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抵抗最为坚韧的国家和民族。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对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包括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好像有点有意无意地“矮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掌握更多证据,博物馆向全世界展示这个窗口,一定会恢复我们抗战时间最长、抵抗最为坚决,这样一个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用抗战文物还原历史像素
建川博物馆有千万件藏品,其中有6000多件是国家珍贵文物,这些“海量”收藏,很多都是馆长樊建川奔走多国辛苦搜寻而来。
“历史需要像素,我们现在的手机经常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像素。而在文物收藏方面,我们征集的文物越多,就意味着获得的历史像素越高,能让历史面貌越清晰,让那些‘矮化’我们的人无话可说。”
建川博物馆拥有细节丰富的抗战展馆体系,从不同角度讲述着这段历史:不屈战俘馆的入口处,一张张由陶瓷烧制而成的相片,记录下不幸被侵华日军俘虏却英勇不屈的将士;中流砥柱馆中,八路军作战时的武器,全方面展示着那段峥嵘岁月……让观众在近距离参观中感受抗战先烈的不屈精神,铭记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侵华日军罪行馆,25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137件国家一级文物。这里的展品大多由樊建川从日本搜罗而来,从日军部队杀害无辜民众的实录到日军战地日记,真实记录了1931年到1945年期间,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
樊建川透露,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建川博物馆数件珍贵文物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其中包括多件建川博物馆最为“知名”的收藏,如张善孖创作的《飞虎图》、丰子恺创作的《胜利之夜》,还有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日本士兵战地实录——《荻岛静夫日记》。
“这本日记是目前最完整、最详尽记录了四年,他(荻岛静夫)在中国侵华的这些行动和罪行,另外还包括他拍摄的一百多张照片,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侵华罪证。”
为了收集更多抗战历史细节,樊建川多次跨国找寻珍贵文物。在日本古旧书店,他费尽心血找到了日本投降日当天的多张日文报纸。
“在炎热夏日的书店阁楼上,我翻了三种不同的报纸,8月15日的日本报纸翻了三张,我这边有十几张,凑在一起就是大概15张左右,然后交给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组评定,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组说,建川,虽然这个报纸一张不算什么,当你把十几张报纸,都是1945年8月15日的,把它汇到一起,这是国家珍贵的一级文物。”
樊建川说,收藏需要时间、需要煎熬、需要不断地寻找,但把文物集中起来“打捆”,它的意义就几何级地扩大了!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是樊建川建立博物馆的初衷。
站在壮士广场的钢铁雕像前,樊建川将自己年轻时的形象也做成雕像,为先烈站岗。在他的努力下,75 座博物馆已建成对外开放,25 座新馆还在筹备中。这位自称“大馆奴”的馆长,正努力用文物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聚落。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4月4日周五晚22点
CCTV4《鲁健访谈·对话樊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