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3 被阅览数:257次 来源:admin
樊建川
1957年生于四川宜宾,曾任宜宾市常务副市长,1993年为收藏而辞官经商,作为地产商人曾多次入选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2005年,樊建川创建“建川博物馆”聚落,如今,“建川”名下的民间博物馆已经超过50座。
融入“改革开放情结”建新馆
见到樊建川,他正忙着和下属交代工作。施工中的“辉煌巨变”展馆是他最近的工作重心。这个新建馆的主题是“改革开放40年”,预计8月开馆。
采访前樊建川和工作人员商讨建馆方案
樊建川:“布展的方式是这样的,78年一个厅,79年一个厅,80年、81年、82年一直这么走下来,每个厅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主要的大事儿,比如抗洪也好,卫星也好,另外一部分就是百姓记忆,我们民间的记忆,特别有趣的事儿,比如今年哪一首歌曲最流行。给人的感觉是一个40年的时光长廊,人们从78年进去,从2018年走出来。”
在建川博物馆的入口显眼处,并排立着两个红色展板,一个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门票六折优惠”的广告,一个是“征集改革时代实物”的征集帖,征集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契约”。樊建川毫不避讳自己的“改革开放情结”。
樊建川:“为什么我对改革开放特别特别热爱,因为我个人应该算是改革开放的标本。二十一二岁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到现在60多岁,正好自己最能工作的这么40年,都跟改革开放在一起。当别人在78年的时候告诉你说,有一个人,樊建川,他想建一个博物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第一,你不可能有钱;第二,不可能有藏品;第三,不可能有土地;第四,不可能让你建馆。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一个个人,樊建川自己差不多建了50个博物馆,中国最大的。我想中国最大的其实也是世界最大的。”
在建设的“辉煌巨变(改革开放)”展馆
参加“抗战文物展”鉴定出14件国家一级文物
1981年,樊建川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三军医大学教书。此后,他的职业身份几经变化,从宜宾市常务副市长到房地产商人再到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不止一次说,做官、做商人都没出名,成了博物馆馆长反而成了名人。建民间博物馆源于个人喜好收藏,源于一场意外的“鉴定”。
https://v.qq.com/x/page/g0709yqsidv.html?start=111
2001年,樊建川带着自己的一批“宝贝”到北京卢沟桥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做“抗战文物展”。
樊建川:“我记得很清楚,展览的时候,突然国家文物局的很多专家就来看。看了以后突然就通知说,展览结束的时候,樊先生你能不能别走,让我们给你鉴定一下。我就在想,我一个民间收藏,怎么会有珍贵的文物,我说好啊,你们鉴定吧。结果一鉴定把我吓坏了,那次鉴定一下鉴定出14件国家一级文物。”
记者:“还记得那14件当中比较特殊的有什么吗?”
樊建川:“有很多日军的作战地图,还有八路军新四军的那些战士的家书,还有冯玉祥将军的一些东西。当一个文物到了一级的时候,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的价值了,就是国宝了,顶到天花板的中国的宝贝了。”
14件被鉴定出的国家一级文物成了樊建川最初建立“建川博物馆”的底气。
樊建川:“我既然文物比他好,我为什么不能建个房子建博物馆呢?这个时候才萌生了建博物馆的念头,也就是在2001年吧。建的时候,别人认为,我这是一个很猖狂很疯狂的想法。”
建川博物馆聚落内的“5.12抗震救灾纪念馆”
如今,他位于成都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成了“建川博物馆”系列的大本营,抗战系列、民俗系列、红色系列,每个博物馆都有几样“明星展品”。500亩土地上林林总总一共有30多座不同主题的展馆,算上全国各地他参与合作建立的展馆,“建川”旗下展馆已经超过50座。从设计到陈设,樊建川都亲力亲为。
樊建川:“还得靠我去做这件事儿,因为做策划需要我去组织,写大纲需要我去做,这个陈列的方案需要我去(安排)。这个是一种没有规范,没有流水线,甚至没有一个流程,它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这个东西是个手工活儿,不可复制,随时出现一些意外的,你得马上去进行修补。”
建川博物馆聚落内,抗战老兵“手印广场”
建100个博物馆,捐给国家
建100个博物馆,这是樊建川的人生目标。
樊建川:“做100座博物馆,也就是说现在欠账还是很多的,巨大的欠账,还差50座。建一个博物馆很难的,但我还是想建100个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内观众留言本随处可见
建成100个博物馆,然后,捐给国家。2007年,樊建川签了法律文书,让妻子签了字,请律师做了公正,“建川博物馆”的土地、展馆,包括几百件国家一级文物在内,将来都捐给国家。
樊建川:“每一个题材,它都会反映一个时代的东西,它都会凝固,比如说长城它是凝固的,故宫它是凝固的,武侯祠是凝固的,那么建川博物馆就是20世纪或者21世纪改革开放这种交替时代的一个成果,它就会凝固在这儿。捐给国家最大的好处是它能够稳固地传承下去,最终成为一个永久的人类文明或文化凝结的根据地。”
对民族来讲,办博物馆总归是好事儿
既然终将捐给国家,现在为何“不走寻常路”,自己花那么大的心力一个一个亲自建馆?民间博物馆走的到底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樊建川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疑问。
樊建川:“我做这个民间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是做国家做不了的事儿。我们有产品,有资金,有这种冲动和创作热情。对民族来讲,办博物馆总归是好事儿,民间收藏总归是好事儿。”
去年三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现在,全国的民营博物馆已经超过800家,开馆越发密集,藏品却良莠不齐。樊建川说,此时需要“政府出手”。
樊建川:“任何一个民间博物馆开馆。政府不是光给他一纸批文,看看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资金,有没有雇的工作人员。你首先得去看他东西是不是真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樊建川接受央广记者王娴采访
建川博物馆的规模扩大,先前投入的大笔资金来自房地产经营的积累,现在,也面临诸多难题。
樊建川:“现在我变得有名了,变成一个品牌了,但是变得没钱了。我还要克服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克服我的资金问题。”
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6月18日向公众开放
今年6月18日,建川博物馆在重庆的8个分馆同步开馆,樊建川把69件国家一级文物安放在那里。
樊建川:“就像我重庆这个馆,其实是和重庆政府合作的事,我来主导,我来经营,我来管理设计,甚至我还出了一部分钱,但是,重庆市政府提供的土地,提供了这么一个场所。”
与政府合作,成了新的路径。从山东台儿庄,到云南龙陵松山战役遗址,从上海的抗战遗址到绵阳梓潼的“两弹城”,樊建川评价自己的“政府合作作品”百发百中。他直言,订单越来越多,怎么分配时间精力都是要琢磨的事儿,但,100个博物馆,一定要建成。
樊建川:“习总书记讲了一个中国梦的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中国梦,还是我们这14亿中国人,每个人自己的梦。我这个中国梦就比较特殊一点,我的梦就是建100个博物馆。”
见证者说
“我人生最好的40年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间,并不是我有什么本事,我觉得主要是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我生在了这么一个时代。我能够搜集到这么多文物,这么多东西,一切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可能性,我见证了中国民营博物馆的巨大的变化,我想这种变化像魔方,魔幻式的变化,归于这个时代。”
——樊建川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踏着40年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思考和展望。
5月11日起
中国之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特别报道
Micr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