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25 被阅览数:3659次 来源:2010年第10期《中国收藏》/记者:孙怡
从家庭博物馆到私人博物馆,从凭借一己热情创办博物馆到政策扶持鼓励更多民资开办博物馆——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博物馆向着更贴近百姓的方向迈进的十年,更是中国民营博物馆崛起的十年。
《中国收藏》:在2005年,花下5亿余元的资金,占用500亩的地来打造一座民营博物馆绝对是“大手笔”,您当初为什么下“狠手”创建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博物馆?
樊建川:在我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留下说话的物证,它放在收藏者的手中、摆在博物馆的柜中,就是用物证说话,告诉我们历史的教训,警示后人。只要它们被留存、被收藏,就会不停地“说”下去。而博物馆就是这些藏品最好的倾诉地点。这也是我创办建川博物馆的初衷。
《中国收藏》:在您眼中,与其他企业家创办民营博物馆相比,建川博物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樊建川:从最初的建川博物馆到今天的博物馆群落,可以说,我们是在以“聚落”的形态顽强存在、向上生长。这一状态就与其他民营博物馆的独立作战不同。
如今建川博物馆对外建造博物馆,都是“交钥匙工程”,从博物馆的策划、设计开始,包括布展、相关文物的提供,到讲解员的培训,是“一条龙服务”。新馆建成时,交给“甲方”的是一座可以直接开门迎客的博物馆。不过,与其他多数民营博物馆一样,建川博物馆采取的也是收费形式。这一点,或许很多公众不能理解,因为在大家心中,博物馆就是一种公益事业,而事实上,民营博物馆收取一定的费用并非是出于盈利目的,而是为了维系日常基本运营,其实大部分开支主要还是依靠其他资金渠道。
《中国收藏》:可以想像,要维护、发展一个如此庞大的博物馆,肯定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在这一点上,您是如何运筹帷幄的呢?
樊建川:我曾经多次说过我是个“馆奴”,我也经常在媒体上听到其他民营博物馆的经营者表述自己如何“举步维艰”,我相信这绝非无病呻吟,因为要开办一家民营博物馆真的需要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一般来说,一个中型城市或一个企业,要建一个博物馆都很费劲,可我现在建了15个博物馆,预计明年还要继续建到30个馆的规模,这完全需要依靠我的企业的供养才能得以支撑。不过,博物馆自身也必须拥有“造血”能力。
《中国收藏》:如今,企业家创办博物馆大有越来越迅猛之势,民营博物馆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大,您怎么看待这种形势?
樊建川:毋庸置疑,博物馆建设是大势所趋。尽管今天的民营博物馆仍然需要面对政策、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如今的民营博物馆仅占到国内博物馆总数的1%,但在我看来,未来的50年仍将是中国民营博物馆的黄金时期,这也需要更多有实力、有魄力的企业家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来。
我曾经对外表示过,我想成为一名博物馆营造商。这一理念的根本含义其实就是要把博物馆当做一种文化产业来做。比如可以将博物馆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建川博物馆早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在我看来,把博物馆文化融入旅游产业这一途径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客源等问题,很值得民营博物馆尝试。
MicroBlog